最近瑞銀發表研究報告指出,目前倫敦樓市面對的風險全球最高,其主要論據是過去數年樓價上升速度太快,與當地普通市民的實際收入和負擔能力脫節。究竟倫敦樓巿的前景如何?
根據該報告,倫敦樓價自2013年起,平均已上升接近40%,與2007年金融危機前相比亦高出6%。當中供求失衡是最主要的原因,供應不足是長久以來的問題,英國工業聯合會(CBI)去年就提出,全英國每年要興建24萬個新住宅單位以應付持續增加的需求。但在過去的14年當中,只有4年達標,情況不樂觀。
在全球地緣政治風險的陰影下,加上人口持續增長和相對穩定的租金回報,倫敦房地產一直被當地和海外投資者視為資金避風港。另一方面,各國央行以量化寬鬆刺激經濟,市場資金充裕;低利率令投資者持貨成本減輕;此外,英國失業率正處於7年來低位及實質工資上升等,皆導致需求與日俱增。
降低需求 增土地供應
面對目前本土樓市的潛在風險正在增加,英國政府並非袖手旁觀,相反,其早已採取一系列措施防範樓市出現泡沫,例如要求銀行嚴格限制借款人收入和樓宇貸款的比例;透過改革土地印花稅,令購買樓價超過92.5萬英鎊豪宅的成本增加;加上今年4月起取消海外買家享有資產增值稅的優惠等等,其目的旨在從需求管理角度埋手,令熾熱樓市降溫。
至於增加供應方面,對於業界要求簡化目前批地程序和縮短就改變土地用途申請的時間,英國政府已作出積極回應。其中倫敦巿長約翰遜上月宣布,未來20年將會於倫敦東面興建超過20萬個住宅單位,並透過投資大型機建如1號高速鐵路(HS1)和Crossrail鐵路,令倫敦東面發展成為集商業、文化和住宅於一身的綜合社區。本月他更「加碼」,透露在倫敦西面的Old Oak和Park Royal興建超過2.5萬個住宅單位。雖然物業顧問萊坊剛發表的研究報告表示,倫敦市中心的樓價在10月下跌0.3%,而今年第三季成交量亦按年減少17%,但隨着市場氣氛轉趨審慎,發展商為求貨如輪轉,其定價將會較以往克制,有意置業的用家和投資者不妨多加留意,作出相應部署。
(原文刊載於2015年11月28日信報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